4 月 20 日,奥巴马总统宣布支持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新制定的一项有关有线机顶盒的规定,该规定让北美付费电视&视频市场竞争陷入惨烈厮杀并终结了开云平台此前付费电视业者向消费者提供专有机上盒并收取高额租金的传统。可以说,这是消费者乃至谷歌的巨大胜利。几家欢喜几家愁,AT&T 的御用说客 Jim Cicconi 将白宫的表态谴责为「Google 势力」的扩音器。
想来他并不是第一个指出奥巴马政府与硅谷巨擘走得太近的人。在过去的七年里,Google 为奥巴马内阁的重要政府项目提供了大量理论、服务、建议和人员上的支持,双方由此建立了日发紧密的关系。
我们很难确切知晓 Google 究竟从中获利多少。不过可以看看在面对 Google 的手机系统和搜索服务的垄断地位时,欧盟和美国都做了些什么来揣测一二:在欧盟,Google 目前仍面临两项反托拉斯指控;而在大西洋彼岸,针对 Google 的制裁在总统指定的委员们的运作下最终不了了之。双方关系很值得玩味。
非营利性监督组织「Campaign for Accountability」的高层主管 Anne Weismann 说:「难以置信的是普通人对 Google 想从政府那里得到些什么所知甚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Weismann 的团队目前正致力于让公众知晓 Google 与华府之间的各种合作项目。最终,一家致力于保护资源的组织「Intercept」与「Campaign for Accountability」合作披露了两组数据:其一是有 Google 代表参加的华府会议的与会人数,另一项则是 Google 和政府间人员流动情况。文末的图表中你将会直观的感受到Google的说客和雇员们对白宫多么的感兴趣。
图为Google 说客 Johanna Shelton,她以各种形式拜访白宫 128 次,远超其他公司同职务者
热情的Google
像 Google 这般与政界保持如此亲密联系的公司十分罕见。据一组来自白宫的数据分析,相比其它顶级游说公司,Google 的说客们例如 Johanna Shelton 访问白宫次数冠绝全场。即使是微软的 Fred Humphries 又或者是 Comcast 的 David Cohen,做客白宫次数也不过是她的一半不到(Johanna Shelton 出席白宫正式场合 94 次,数据不包括国宴及白宫开放日访问)。Weismann 认为,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公众了解更多相关公司对我们的政府、政策和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针对外界质疑,Google 发言人 Riva Litman 援引一年前对华尔街日报提出的相似问题的回答作为回应:「Google 所参与的相关会议涵盖诸多方面,包括专利革新、STEM 教育(一项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计划)、互联网审查、云计算、贸易投资和智能眼泪(通过对眼泪含糖量分析动态提醒糖尿病人调整用药)等。」同时,Google 声称微软及 Comcast 访问白宫次数与他们没有太大区别,但Google并未告知该结论是怎样分析得出的。
Google 说客如此活跃并非一日之功。远在 2007 年之前,Google 尚未在提高华府影响力上投入什么精力,只是从那之后,相关投入陡然增加。直至2015 年,Google 在游说方面的年度开支达到了 1670 万美元。根据 the 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一家非盈利,无党派的研究小组,总部位于华盛顿特区,负责研究金钱和游说对美国选举和公共政策的影响)的说法,2012 年起,Google 的游说开销就已经位居第一。
但是,直接用在政要上的游说费用只是这一千多万美元的一部分。Google 的游说方式所含甚广包罗万象:在华盛顿特区举办聚会,向贸易集团支付补贴,支持各种组织和智囊团,向各项活动、各个议员办公室、报社记者提供免费服务和支持,依托学术界论证公司方针政策有效性。至于 Eric Schmidt 这位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的 CEO,曾是奥巴马总统大选时不折不扣的拥趸,目前更是民主党的主要政治献金来源。
鉴于保护一个新兴品牌的同时可以避开党派纷争又能痛快地解决折磨了联邦政府几十年的问题,况且数字时代的Google 不仅仅游说白宫政要获取支持,普通职员也是他们对政府发起攻略的目标之一。双管齐下的结果就是奥巴马政府自然会向美国最大的一家科技公司频频示好甚至已经对其产生了依赖性。
才不过几年时间,Google 就已经藉互联网之手有力推动了华府和古巴之间的交流。凭 Google 光线入户一项,Google 就拉到了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的支持。至于推广 Google 资源对旱情实行实时监控和录制白宫内部 360°全景这种小事根本不值一提。或许最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生活需要太多信息技术支持以至于牵一发动全身如白宫者在发布 IT 政策时只能转而求助于科技公司,当然现在主要是聘任前 Google 雇员。
几乎全部政府职能都在跟某种技术打交道:无论是联邦机构的网页还是用于公民福利发放的数字装置抑或新型谍报、战时通讯设备,总要有个什么人来制造和维护这些东西。当然了,硅谷是个好地方,他们有能力做好这些事情。不然白宫怎么会公开要求硅谷协助:阻止恐怖主义通过社交媒体招兵买马,加密互联网传输信息,遏制网络攻击,对国防部进行现代化改造。此外硅谷还要额外保证政府方面能得到持续的技术升级。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背地里他们还许诺要帮政府搞定更多事情。

Todd Park,2012 年-2014 年任美国科技办公室主管,任期内于白宫接见谷歌员工 22 次
HealthCare 网站在 2013 年的运营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时任科技办主管的 Todd Park 和他的助理 Nicole Wong(曾任 Google 法律顾问)会同白宫办公室主任 Denis McDonough 与 Google 方面进行多轮会谈协商确保网站持续运营问题。在一篇发表于《时代周刊》上的文章里,Steven Brill 详尽描述了其中一轮会谈。这轮会谈中,Park 和 Civis Analytics 项目——当然,这是 Google 的研发的———的主管 Gabriel Burt 详细讨论如何解决利用 Civis 解决 HealthCare 系统无法注册的问题。作为奥巴马医疗的一部分,Civis Analytics 正无偿承担着统计美国公民保险、医疗信息的任务。Civis 通过对海量信息保险账单信息进行分析获取未投保的美国公民信息,然后 Enroll America 联系这些人商讨对策。在白宫的网站坏掉之后,Civis 理所当然的变成了最佳求助对象。
虽然最终白宫没能用上Civis,不过白宫搞到了 Mikey Dickerson 这位曾在奥巴马竞选中出过力的网站可靠性工程师来修复网站。没错,他当时是 Google 雇员。根据《时代周刊》的说法,为了 HealthCare,Burt 和 Dickerson 合作搞了一个救援小队,小队成员多来自 Google。再然后,白宫干脆授权 Dickerson 领导了一个名为美国数字服务的新政府部门。该部门专门处理联邦政府内部技术问题,职员大多曾受聘于 Google。Dickerson 在任职新部门期间代表政府参加与 Google 进行的会议多达九次。
互利互惠
从HealthCare的例子来看,Google 和白宫间的会谈更像是 IT 问题求助会。而且似乎政府应该视 Google 为一家私人公司而不是自己的服务对象,政府也并且不应持续向其寻求帮助。这种合作方式可以抽象为某种较难得到认同的政治议题:政府在需要的时候理应寻求外部技术援助,援助过程可能没有补偿;但这种安排并不一定要产生令人忧虑的腐败问题。
如果继续演绎这个问题,还可以这么问:如果政府欠 Google 太多感情债,他可以在制定涉及公共利益的政策时向 Google 倾斜吗?
Google 并不认为自身行为已经成为了垄断问题,他也不觉得存储飞速增长的信息有什么问题。但是,Google 需要走到那般田地吗?多大的影响力是为过分?
另一个可能引起冲突的潜在问题源于 Google 和美国政府存储的海量公民信息。Google 近期已经承认挖掘了使用自家教育应用的学生用户的数据。在其他报道中,Google 更是被指再三践踏用户隐私。显然,过于密切的关系让谷歌铤而走险把收集到的信息交给政府并获取政府已经收集到的信息的访问权限。
当联邦政府和一家私人公司在思辨和对时事的看法上完全趋同时,这家公司根本不需要再对政策加以干预。政策自己就会变得让双方都满意。就目前来看, Google 成为华府座上宾是和政策对其发生倾斜同时发生的。最明显的是,这么多年来 Google 不断挤压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破坏自己的用户隐私权、优化自家商业伙伴搜索结果、利用专利权创造竞争壁垒。以至于共和党参议员如 Orrin Hatch 大骂 Google 看看自己做的好事。(虽然 Facebook、Amazon、Apple 等都被一一点名)
2012 年,联邦贸易委员会员工裁决 Google 使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并滥用了自身垄断地位。后来泄露的一份报告评价 Google「已经并且将继续损害消费者权益,在线搜索和广告市场的创新能力亦受其害。」《华尔街日报》称,之后那段时间 Google 明显增加了拜访白宫的频率。然后在 2013 年,由总统指定的联邦贸易委员会委员重新进行了投票,委员们一直投票确认取消对 Google 的一切指控。
数字民主中心的高级董事 Jeff Chester 认为政府在保护 Google 免受隐私权掣肘及其市场份额免遭限制上「帮了天大的忙」。「Google 完全有能力避开监管审查,并在美国不再保护自己公民和消费者所有隐私权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不过,就在上月举行的一场国会听证会上,Sen.开云娱乐平台 Richard Blumenthal 援引欧盟近期对 Google 发起的制裁要求联邦贸易委员会重新考虑对 Google 发起反托拉斯调查。
然而奥巴马反驳道欧盟是为了保护自家不那么能干的公司而刁难 Google:「比起我们来,欧洲人反对 Google 和 Facebook 更多的是基于商业层面的考量,」他二月份在接受 Re/code 采访时讲到:「我们有互联网,我们的公司发明了它、壮大了它、完善了它。在这方面,欧罗巴无论如何都没有优势。」
图中,红色代表 Google 雇员,蓝色代表白宫政要,绿色代表 Civis 项目成员,橙色代表明日资本(Eric Schmidt 创设)成员
自 2009 年 1 月起到 2015 年 10 月止,Google 员工一共前往白宫 427 次。参与会议的白宫人员为 182 人,Google 雇员为 169 人。会议议题涵盖每一项国家议题乃至,大选时的安保。
2009 年时,他们的会议只开了 32 场,2014 年增加至 97 场。2015 年 Google 只用了十个月就把记录刷新到了 85 场。拜访最频繁的人自然是 Johanna Shelton 这位 Google 在华府的顶级说客,她出席了 94 场不同的会议场合。

白宫方面接见 Google 雇员次数最多的非 Todd Park 莫属。2012 年到 2014 年任职期间共计接见 Google 雇员 22 次。Todd Park 的继任者,现任科技办公室主管 Megan Smith 是一个标准的 Google 式继任者。她以 Google 代表身份出席了五次白宫会议,随后以白宫代表身份出席了十次 Google 会议。
Google 的综合业务已经不在满足于数据。可以预想到,Google 仍会与科技政策制定者如 Park、Smith、Aneesh Chopra、Susan Crawford 以及 Vivek Kundra 频频接触。Google 作为一方经济体和交流工具存在的方式让他拥有了在所有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力的动机。
从 2009 年起,Google 已经拜访过了奥巴马的全部三位国家经济顾问(Larry Summers,Gene Sperling 和 Jeffrey Zients),一位议会经济顾问主席(Austan Goolsbee)以及其他将要成为消费者电子协会主席的官员(Jason Furman,实际上他最终被任命为国家电气规范主管)。
随后,Google 雇员们将拜访的足迹进一步拓展:
四位奥巴马幕僚长(Rahm Emanuel,开云大陆网站 William Daley, Jack Lew 和 Denis McDonough);
国家安全人员如 Michael McFaul(随后就职于 NSC,接着是美国驻俄罗斯大使)和 Tony Blinken(国家安全顾问代表);
能源和气候变化署联络官(Heather Zichal);
白宫科学顾问(John Holdren);
总统法律顾问(Pete Rouse,Valerie Jarrett,John Podesta 和 Dan Pfeiffer);
通讯主管(Jennifer Palmieri)。
至于美国总统,总共面见次数是 21 次:五次在第一个任期内,16 次位于第二个任期内的前两年。甚至副总统和第一夫人都与 Google 员工见过面。
访客记录只能看到谁参加过会议,但并不能揭露会议内容。但是可以对其做一定的合理猜测。Johanna Shelton 参加的 94 次会议可能是为了游说通过对 Google 有利的法案。还有数以百计的会议可能与争取更多顾问资格有关。
Google 雇员与政府雇员身份变换情况显示,有 53 例从 Google 雇员转变为政府雇员的情况,而政府雇员则有 197 人受到 Google 聘用。
图为每年从 Google 跳槽到政府机关的人数
图为每年从 Google 跳槽到政府机关的人数
少数人员被统计了两次。如 Mikey Dickerson 从 Google 雇员变为奥巴马竞选时的助手,回到 Google 后不久又任职美国数字服务部门。
政府和 Google 共享工程师、律师、科学家、通讯专家、高级主管甚至于委员会成员。Google 已经成功实现了与政府之间的垂直整合:真正的公私合作关系。
那些前 Google 雇员们还是与自己前雇主的步调一致,虽然他们可能并不直接参与能影响到 Google 的政策的制定,但能影响最终决策者就足矣。这是一个在联邦机构、参众两院、大选乃至方方面面都存在的,由 Google 员工与政府凭借朋友、同僚关系编织成的一张大网。
(相关数据取自上文提到的「Campaign for Accountability」的官网)
---
* 本文来源:Intercept译文创见首发 由 TECH2IPO / 创见 赛博璐 编译 转载请注明出处